《一胜九败》书摘 刘井正

这应该不算是一本传记。关于作者生平描写的部分占比很少,更多的是谈自己的经营理念,都是自己悟出来的经营之道,管理风格比较野生,不具有普适性。书籍好像是2003年出版的,讲得事情大多数也都是上世纪的,看到kindle给我推送的广告,就看了下,可能是因为最近才出的中文版?查了下,中文版2011年出版的。可能作为员工手册,更适合优衣库的员工们读。

男士西服销售量的大小,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店员接待顾客的技巧和态度。同样一件衣服,你推荐得法,可能就卖出去了。如果推荐不得法,本应该做成的生意也会丢失。所以,卖西服这行当,无论是做行销,还是量尺寸,对技术和经验都有相当高的要求。但是,卖休闲服则不同,你不用给顾客量体裁衣也能卖得掉。只是,卖得好的衣服常常断货,而卖不动的衣服怎么想办法都卖不出去,两者差距很大。

我曾到美国的大学生活协会参观。 在那里,学生需要的生活物品一应俱全,而且取用方便,根本就不需要店员去接待他们,完全是自助形式。店里也没有那种挖空心思想要把东西卖出去的商业味,店铺的布局完全是站在顾客的立场上设计的。学生们进店就像逛书店和唱片店一样,十分随意。有中意的东西就买,没有中意的,就逛一圈再出去。我突然意识到,以这种形式来销售我们的休闲服一定很有趣。但是,仅以这种单纯的“自助服务”方式,容易被别人误解为是我们在省人工费,这种误解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。所以,我们认为最理想的服务方式,就是“客人想要的自助服务方式”。这也就是后来成为优衣库经营宗旨的“HELP YOURSELF”(自我帮助)。
我一直觉得我们店铺的名称过长,因为不管你在起名时倾注了多少心血,如果顾客记不住店名,那就毫无意义。所以,我请人设计了年轻人容易接受且便于记忆的标志,那就是优衣库最初的商标——“UNI·CLO”。只不过,当初UNI和CLO之间是有“·”间隔的,几年后,这中间一点也被慢慢去掉了。 那时候的优衣库标志是“UNICLO”。4年后(1988年3月),公司在香港与当地人合资,准备成立一家商品采购公司时(公司名称定为“UNICLO TRADING”),那个办理公司登记手续的人误把“UNICLO”的“C”写成了“Q”。后来我们从字体上看,发现换成“Q”后,视觉效果反而更好。于是,就决定把公司所有店铺的名称,包括日本国内店铺的名称,全部换成“UNIQLO”。 现实生活往往就是这样,一次偶然的差错正是一个美丽故事的开始。
有些时装专卖店注重“时尚至上”,但这不是我们所看重的,因为这不能做到有效的发展。我们优衣库的商品要强调的是服装的基本功能——“容易穿着”,与其他服装“容易搭配”。因此,优衣库必须成为一家重视基本功能的时装专卖店。因为服装本身已经是带有时尚属性的工业产品,功能性和时尚性应该追求合理的平衡,而这也正是我们公司发展至今的原动力之一。

比起那些开在繁华商业街大楼里的品牌专卖店,郊外型的服装店往往更能吸引那些有明确购物目的的人。所以郊外型服装店的购买率很高。

休闲服是一种平时的穿着,是任何人在任何时候、任何地方都可以自由穿戴的服饰。因此作为一般性服装,如果它的单品质量很高的话,那么它就可以任意搭配,并不一定需要全身的服装都来自优衣库,完全可以和其他的品牌服装一起搭配着穿。

经营者和生意人的区别在哪里?我认为,生意人大多是指喜欢买卖商品这种商业行为方式的人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,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社长,都还称不上是经营者。经营者必须有明确的目标,能够制订出严密的经营计划,带领企业迅速成长,最大限度提升企业的效益。

向银行贷了款,就感觉到自己做每一件事情都要在意与银行的关系,好像自己完全从属于银行似的。因为有连带担保,一旦公司经营失败,个人的生活也跟着被毁掉的事也经常发生。所以,我认为在企业经营中,个人生活和企业经营应该清楚地区分开来,避免公私不分是十分重要的。

有一段时期,日本几家时装制造商因为发展连锁经营而风靡一时。但后来有一些企业倒闭了,因为没有真正的经营者,还有些公司,设计师当了社长,但只做自己认为好的商品,这显然是有问题的。不管生产多么好的商品,关键还是要考虑如何把它们迅速地卖出去,迅速地转变成企业的利润,这是企业应该优先构建的一个经营体系。显然,他们忽略了这个问题,商品设计很好,质量也不错,就是没有考虑经营方面的问题,把经营当成了儿戏。这些厂家的事例成了我们的反面教材。

自从在关东地区开出第一家店后,在以后的四年半中,我们主要在茨城县、千叶县、埼玉县等16号国道环线的外侧一带开店,当时在东京则完全没有知名度。我一直在琢磨,关东地区人口如此稠密,为什么销售额就是上不去呢?后来,我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奥妙。原来,和关西人相比,关东人不太重视实惠,也不会因为价格便宜而购买。如果看到商品不是十分合心意,嘴上不说,但是以后就不会再到店里来。在关东人的眼里,我们是一家从关西地区过来的打折店,也有证券评论家持这种看法。打折就意味着便宜,而“便宜没好货”的观念在关东人的脑海里是根深蒂固的。 后来,我们在北海道开店,一开始时也是完全卖不出去,真让我们吃够了苦头。我们这才知道,北海道的情况几乎和关东地区一样。

即使是自己设计的商品,在工厂里生产时,如果你不派专人在生产现场进行严格的跟踪管理,品质也是绝对得不到保证的。所以,如果你想生产价廉物美的商品,就必须派人自始至终地投身现场,做好每一个生产环节的管理。仔细想想,其实道理就这么简单。

一开始,优衣库的商品质量确实不如现在。我们从顾客调查问卷中得知,有的顾客为了不让人知道商品是从优衣库买来的,特意把优衣库的标牌剪掉。

一家处在发展中的企业,必然会在不同时期吸引到这个时期所需要的特定人才。有些经营者总是抱怨说找不到好的人才,我想,这种抱怨是不太正常的。也许是他们没有认真去找,还有就是这家企业一定存在着除人才不足之外的其他问题。

在约翰·杰伊先生看来,现在日本的电视广告片完全不行,只知道说自己想说的事情。在表现手段和表现方式上,过度使用夸张的声音、怪异的表情,一味追求新奇感,没有表现出对视听者的尊重和敬意,客户希望传递给消费者的信息没有得到有效的传播。我觉得约翰·杰伊先生的批评很尖锐,完全是一语中的。

那些曾在流行浪潮中抢购优衣库摇粒绒衫的人,那些在买了摇粒绒衫的同时,又买了优衣库其他商品的人,那些因为买了优衣库服装,结果到处撞衫而觉得不爽的人,渐渐地远离了优衣库。

回顾这次开店活动成功的经验,我认为主要有三点:一是对某个商品进行集中诉求,聚焦点突出;二是优质的主打商品以1 900日元的低价出售,价格策略讨巧;三是广告宣传具有新鲜感,与众不同。这三个要素融为一体,才让我们取得如此的成功。再加上秋冬季正好也适合摇粒绒衫的销售,所以我们运气很好。另外,顾客虽然是冲着摇粒绒衫而来,但也顺便买了一些其他商品回去,产生的连带效果十分惊人,从而提升了店铺的整体销售额。

我一直强调这样一个理念:“服装原本是没有个性的,只是通过某个人巧妙的穿着,才展示出独特的个性魅力。”希望消费者们多少能感受到一点这个理念。

当公司的规模不断壮大,员工人数也不断增多时,就会出现有不同想法的人用不同的方式做各自事情的问题。也许他做本职工作很尽力,也很出色,但对公司整体而言,却会导致管理失衡或效率低下的问题。所以,减少这方面不必要的损耗,是制定公司经营理念的第一个理由。特别是公司中途招聘的有工作经验的员工很多,他们会带来一些以前所在公司的文化,虽然这些文化给公司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,但同时也会给公司带来一些负面影响。所以,我希望他们能够了解我们公司的经营方针和经营理念,便于他们更好地融入优衣库的企业文化之中。

太多无效的规章制度,僵化得没有一点通融余地的信息传递系统,会使你慢慢失去工作激情。若你想直接跟最上面的领导沟通,必须经过层层申请的手续;事情还没有办成,你的想法和积极性就已经被打消了一大半。越是有能力的人越会感觉到,在大公司这个组织框架中,自己的能力只能发挥到三分。

如果你是公司将来的骨干,通常的做法是,进公司后的最初一段时间,你一定要到最基层的门店或卖场去锻炼,从那里开始修行入门。但我们公司的做法不是这样,公司并没有一套既定的培养程序要求你必须去第一线实习研修。因为如果本人没有强烈的学习锻炼的愿望,即使到了门店第一线,也会应付了事。这种形式上的实习研修,对他本人和公司来说都是毫无益处的。“实践”如果仅仅被理解为干活,那就大错特错了。 对那些年龄在30~45岁,自己又想成为经营者的人来说,如果一进公司就被要求到店铺卖场去,情况会是怎么样的呢?由于对什么都不习惯,反而会成为店铺的负担。而他自己也可能会因为对店铺产生了一种恐惧感,又会选择跳槽逃避。我们需要培养的是他们对经营的感觉,硬性规定他必须到店铺卖场去实习的做法,反而会产生副作用。我们的做法是,在他从事经营工作的过程中,自己感觉必须去卖场的时候,才会让他去。

店铺经常会有这样的要求:请总部的人能够经常到卖场来,体会一下卖场的实际情况。但是,到了卖场,对于卖场的情况想要理解的人总能理解,不想理解的人怎么都不能理解,结果是浪费时间。倒不如反过来做,让店铺的人到总部来,根据卖场的实际情况,改变总部的一些做法。因为与顾客近距离接触的是那些店铺的员工,而不是总部的人。

在一个现实组织或集体中,有各种各样能力各异的人。即使是在一个仅有10个人的组织中,要求这10个人都具备最强的能力也是有悖现实的。实际情况是,10个人中,有两个人特别优秀,6个人表现一般,剩余两个人是拖后腿的。哪怕一开始就让10个非常优秀的人组合在一起,过了一段时间,在不知不觉中,他们也会形成前面所说的2∶6∶2的结构。即便我们把当中两个拖后腿的人去掉,余下的8个人当中,还会产生两个拖后腿的新人。

店长必须是最高职位,他如果能够胜任店长的全部工作,收入就应该高过在公司总部的人。不采取这样一种“店长是公司主角”的管理机制,零售业就很难繁荣。

在门店扩张的最初阶段,我们是通过“手册经营”,即遵循所谓的“连锁店理论”来实施经营管理的,根本没有对每个职能部门进行考核的评价制度。当时,我们称这种管理方式为“切饼干”方式,日语中称之为“金太郎糖果方式”。也就是说,按照规范进行一家家的复制。结果,全国每一家优衣库店都是一模一样的。所有的信息和指令发布,都是中央集权式地从上到下发号施令。 这样一种自上而下发号施令的系统越完善,店铺和总部对决策的执行就越彻底。但是,这样做的结果导致优势和弊端各占一半。虽然执行力得到了加强,但公司因此而形成了每日按照固定程序进行工作的文化。每天重复同样的事情,就会使员工逐渐丧失创新能力,思考方式也会日益僵化。 店铺的工作不可能全部按照标准化规则来实施。但是,员工们在店铺里遇到一些细小的事情,还是会提出诸如“希望这个能够写进手册”“手册里没有,不知道该怎么做”等的要求。也就是说,员工们丧失了自主判断事物和处理问题的能力。他们觉得,比起自作主张做事情,似乎还是遵循总部的方针,按照手册办事更稳妥些。但是,员工一旦陷入只做分内事、只扫门前雪的思维定式,做什么事都会变得墨守成规,企业组织也就会迅速僵化,缺乏活力。企业毕竟与军队以及衙门式的官僚组织不一样。

为了形成以店铺为中心的公司运营模式,我们在1998年7月,对公司总部的组织架构做了大幅度的调整。将全国划分为14个大区,每个大区设一个区域经理,在大区之下的每个地区再设一个地区主管,管理这个地区的几家门店,形成对门店全力支持的体制。然后,在1999年2月,推出了“超级明星店长”(SS店长)制度。那一年3月,由我直接面试,确定了以久留米店的弥永为代表的16位首批“超级明星店长”。这些明星店长被赋予了以下权力:可以根据当地门店的地理位置、客源层次,自行调整和决定订货量,可以自行决定商品陈列、店铺运营模式、广告宣传单的印制等。同时还推出了奖金与绩效挂钩的薪酬制度,奖金的标准从最低的零到最高的1 000万日元,拿多拿少,完全取决于店长自己的努力。 推行超级明星店长制度后,在这些店长的自主经营下,各家门店开始呈现出各自的特色。我对他们强调一点:只要遵守最低限度的公司经营原则,其他一切均由店长自己裁决

接下去的课题,就是如何对店长进行考评。不能光以销售额来评估,因为只有销售额没有利润是毫无意义的。同时,还得看你能不能培养好副手。因为你不可能早出晚归,一天到晚待在店里,当你不在时,必须有一个人代替你行使职权。培养这个人也是店长的责任。 店长工作的重中之重,是安排好部下。一般店里有30~40名员工,管得太严,员工会敬而远之;管得太松,员工会不把你当一回事。所以,店长的管理方式和管理作风是非常关键的。虽说店长是店铺的一把手,但盛气凌人也是不行的。如何让店铺成为顾客愉快购物的好环境是很重要的。清扫、整顿,把环境布置得舒适、细致,员工看上去精神饱满、活力十足,这些都要看店长的功力。所以,在对店长的考评中,这些都是需要综合考虑的要素。

在日本,普遍实施的是集体主义教育,到现在还弥漫着“头上不能长角”“和为贵”的社会气氛。在日本的企业文化里,实力主义的观念其实遭到了很多人排斥。

人在工作的时候,促使其努力工作最大的动机是,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同与肯定,被人正确评价。

在我们公司,也因为结婚和生育,女性职工(店长)的离职率很高。特别是优秀的女性店长和不怎么优秀的男性店员结婚,结果优秀的女性店长辞职了,男性店员还留在公司里,真让我遗憾得不得了。这不是笑话,真的让我很忧心。不可理解的是,即使是优秀的女性,想成为家庭主妇的愿望也会非常强烈。我认为应该建立一种机制,让想继续工作的女性,可以不辞职,兼顾家庭和工作。

最近在报纸上看到,有些女性职工人数超过一半,在公司内部甚至开设了托儿所的公司多起来了。但听说也产生了另一方面的问题,在“保护女性”“女性优先”的氛围里,女性反而有些被娇纵了。对工作的专注度降低,工作责任意识下降。所以,建立形式上的方便女性就业的制度是一回事,增加女性的事业心,培养成为女性职工模范的女性骨干是另外一回事。建立女性人数过半的团队,是让有能力的女性骨干脱颖而出的一条捷径。

我曾经问过一位女性管理者:“想让公司所有的女性职工更好地发挥作用,有什么锦囊妙计?”得到的回答相当明快:“男士不用对女士特别照顾、另眼相待。是女性就应该享受特殊待遇的想法是不对的。如果不消除这种特别处理的想法,女性就不会好好成长。”对一些优秀的女性来说,你对她特别照顾,她反而会认为你在小看她。我们曾对女性不能很好发挥作用的原因进行过研究,发现问题的根源还是在男性上司这边。因为你们把她们看作是应该得到照顾的一个群体,这对女性是有负面影响的。应该让女性像男性一样投入工作,杀伐决断,而在生理期内则给予充分的关切和照顾。我想,我们有必要对这些女性的男性上司进行这样的培训教育。

应该在高中和大学阶段,教给学生们女性和男性的生理区别,告诉大家在一起工作时必须留心的注意事项,然后进了企业,再次受到这方面的教育培训。我想,这个应该是大家所追求的一种境遇吧。

为什么要把“年轻人最为崇尚的”作为我们商品和事业开发的标杆,首先是因为“年轻人感觉很敏锐”。我们生产的商品,如果得不到感觉敏锐的年轻人的支持,就一定不会卖得很好。现在我们的公司在各个方面已经有些僵化了,忘记了应该把“年轻人最为崇尚的”作为一个标杆。如果只是得到年长者的肯定,而得不到年轻人的肯定,也是走不远的。我们这里说的重视“年轻人最为崇尚的”,并不是说单纯地追赶潮流。必须考虑如何才能让年轻人在本质意义上做出肯定。


已发布

分类

作者:

标签

评论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